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旱作农业技术促使甘隶庆阳农业发生根本性变化

    信息发布者:冯永勤
    2017-05-20 09:59:17   转载

    旱作农业技术促使甘肃 庆阳农业发生根本性变革

    来源:庆阳农业 发布时间:2016-05-23

        从去冬到今夏,全市从北到南,连续三季有效降雨天数屈指可数,干旱程度近百年不遇。然而,驱车从北到南,从山区到川区,成片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地里,绿色盎然,长势喜人。 
      
      和几年前相比,这一切都不可想象。市农牧局局长赵自元说,这是旱作农业技术在庆阳老区大力推广的结果,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艰辛探索的结果,更是老区人民努力实践的结果。 
      
      立足市情理思路,在发展旱作农业上谋出路。“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该市最鲜明的气候特征。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不断加重,给农民增收、群众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严峻的旱情,使市委、市政府在如何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上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也迫使全市不得不认真思考庆阳农业如何主动抗旱这一重大的战略思路转变问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科学的抗旱减灾思想,努力实现抗旱工作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由以“抗”为主向“防”“抗”并举转变,由低效抗旱向高效防旱转变。坚持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夯实抗灾减灾的物质基础;大面积压麦扩秋、压粮扩经、压粮扩草,扩大紫花苜蓿种植,以顺应型农业应对干旱少雨的现实条件;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生产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逐步形成了“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畜、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全市劳务”的旱作农业发展新格局。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庆阳市关于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土地经营效益的意见》、《庆阳市百万亩全膜玉米增粮工程实施意见》、《庆阳市关于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见》等6个政策性文件,为科学指导全市旱作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优化结构促调整,在开发高效农业上做文章。该市降水量小,且时空分布不均,有限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与作物特别是夏粮的生长期相错位,农作物出苗、拔节、灌浆的关键阶段往往是最干旱的时期,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此,全市坚持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作物自身抗旱的潜力,压夏扩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促使农业生产由逆向性向顺应性发展。根据北部山区、中南部塬区、川水灌区及城镇郊区三大区块不同的地貌气候资源特征,围绕实现“川变白、塬变红、山变绿”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山、塬、川分类指导。北部山区突出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富酸苹果,建设一批“千元田”,使“山变绿”;中南部塬区突出发展苹果产业,建设一批“五千元田”,使“塬变红”;川水灌区及城镇郊区突出发展设施瓜菜生产,重点建设18个千亩设施瓜菜生产基地和116个百亩以上设施瓜菜基地,建设一批“万元田”,使“川变白”。 
      
      综合治理夯基础,在提高抗旱能力上下功夫。该市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地相对贫瘠。在全市耕地中,山地占59.2%,正常年景下山地小麦平均亩产只有一二百斤,一遇旱灾连籽种都收不回来。 
      
      为此,全市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入手,加大了梯田建设力度,对坡度在三四十度以上的大部分山地进行梯田改造;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对全市70%以上的中低产田实施“沃土工程”,增强了土地产出能力,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十五”期间,全市每年新修梯田25万亩以上。在无灌溉条件的地方,通过实施集雨工程,用打水窖、修池坝等办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实施大田点种点浇,发展庭院经济,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依靠科技上水平,在推广旱作技术上求突破。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升旱作农业技术水平。在全市大力推广了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地膜覆盖技术,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以肥调水技术,以抗耐旱优良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技术,以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等“五大技术”,引进小麦、玉米、油料、小杂粮、瓜菜、中药材等12种主要作物抗旱优质新品种60多个,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该市从2005年开始引进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面积逐年扩大。2007年推广面积达到5.8万亩,在遭受70年不遇严重干旱,春播作物无法正常下种出苗、越冬作物无法正常返青生长的情况下,全膜玉米基本未受影响,平均亩产达到645.1公斤,比当年半膜玉米亩均增产140.5公斤,增产27.8%,显示出了强大的抗旱增产效果。2008年,全市共完成种植面积54万亩,平均亩产644.68公斤,最高亩产近千公斤,亩均增产112.17公斤,种植农户人均增收100.2元。2009年,该市把推广普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一项革命性措施,作为推动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全市完成种植面积151.5万亩,是上年的2.8倍,接近全省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 
      
      加强领导抓落实,在协调推进工作上出实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旱作农业发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采取行政领导包乡、包村,技术干部包点、包户的办法,将全膜玉米种植纳入“三位一体”目标管理,严格督促检查,兑现考核奖惩,促进了任务落实。二是加大投入,扶持发展。市财政对全膜玉米种植和设施瓜菜发展进行专项扶持,今年分别列支扶持资金1000万元。各县区采取财政资金扶持、整合项目资金等办法,加大投入,推动发展。三是坚持走典型引导、整体推进的路子。组织技术人员把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资送到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培训指导群众合理倒茬,施足底肥,平整地块,科学覆膜,选用优良品种。市农牧局编印下发了《庆阳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读本》和技术流程挂图,指导农民规范种植。通过抓点示范,广泛引导带动,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植全膜玉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建立涉农部门培训服务机制。农业、水务、农机等涉农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坚持落实技术培训到乡村、技术服务到地块、农资供应到村社、优良品种到农户的服务制度,为旱作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服务保障。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市旱作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保障了粮食有效供给。由于全膜玉米的大面积推广,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07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平均亩产由2000年的102公斤增加到173公斤,增长70%。仅全膜玉米一项生产粮食35万吨,增产6.6万吨。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旱作农业发展优化了种植结构,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增加了种植效益。全膜玉米产量是小麦的2-3倍,亩均可增收300元以上;设施瓜菜亩均收入可达到3000元以上,日光温室可收入1万元,苹果亩均收入也在5000以上。三是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雨节灌、设施瓜菜生产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民充分认识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传统思维方式和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科学、用技术的热情高涨,主动接受新科技、新品种,科技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四是改善了生态环境。随着沼气、养殖、水窖节水技术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先进技术的相互配套、综合开发,该市干旱地区初步实现了由“降水径流→水土流失→干旱低产”的恶性循环向“降雨径流→集雨节灌→高效高产”的良性循环转变,天然降水利用率有效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重大改善。五是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旱作农业的加快发展,特别是全膜玉米的大面积推广,形成了丰富的秸秆和饲料资源,为畜牧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2008年,全市大牲畜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其中肉牛饲养量达到80万头,出栏18万头;肉绒羊饲养量达到287万只,出栏98万只;猪饲养量达到64万头,出栏30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6.6万吨。当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3.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5元,均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